話說吳橋的老樹木
樹是一個地方的標志,一個座標。它形象生動地記錄了當地歷史。
吳橋古樹,以國槐居多。
王馬店有樹齡2000多年的漢槐。
鐵城鎮北關有樹齡1300多年的唐槐。
后徐莊有樹齡600年的國槐。
北于莊有樹齡500年的國槐。
前梁塔、簸籮楚、三里井都有樹齡300多年的國槐。
小馬家庵有棵200多年的國槐。
北紀莊有樹齡300年的團鈴棗樹。
姚莊有3棵樹齡250年的杜樹。
何莊有樹齡200年的龍棗。
彭家寺有40株樹齡200多年的側柏。
荻吳、孫龍、邊西、婁子磚、李尚學和王指揮都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槐樹,及后戚的古代杜樹,滿莊的老柳樹。
吳橋楊家城里,東關也有兩株古槐,人稱子母槐。后來子槐樹被刨丟棄了。南關有宋槐,西關、一街各有一株古槐,飽經風霜今猶在。
明永樂年間,四女寺減河西岸曾有一片不知何名的樹木,當地一個村莊故取名為“無名樹根”,一直延用至今。后來才告訴這樹叫小葉樸,有一棵已經長大成電線桿粗。
在吳橋,現存的古樹,大都是獨株,唯有彭家寺側柏形成一片樹林。
其實在文革以前,尤其在1958年“大煉鋼鐵”以前,吳橋縣內生長著不少大大小小、郁郁蔥蔥的松柏林。有個村子因為有柏樹林,故所取村取名為“柏樹郭”這些泊柏林都是地主、富農或有聲望的家族的墳地,故稱為某家松樹墳。
葛帛司村北,后郭村西南角,各有一片一二百畝的松林。
東張莊大財主在村西北角有一片200棵的松林。
邊西村王家分幾個大院,各有松林;東北角一片200棵,村西南角一片120棵,村北一片100多棵,村西一片50多棵。傳說這些松樹是“燕王掃北”時留下的。
老鴉張村南有一片全縣最大的松樹林,達到40畝之多。人稱作“張家亭子”。解放后,縣政府開大會,多次在此。
1958年夏,三縣合一,在此開過“大煉鋼鐵”的現場會。
郭莊村西北,馬庫吏村北,新鎮店東南,老王莊西南角,朱家寺廟前,前梁塔東南角,老賈村東北角,各有幾畝地的松樹林。
范景文的妹妹范景姒,嫁給北門里的王世德,王家的墳墓就在官道姜村南,下通甬道,上有五畝松樹林。
倉上徐家有兩三百棵的松樹林。因祖祖輩輩出有將軍,故稱將軍墳。徐?P曾當過慈禧太后的侍衛。
羅屯至第五屯之間有兩畝多松樹林,墳墓是德州的。
城關二街楊家的墳地,在大崔村后,有松樹林一片,而立有石碑,有人在朝中任文官要職。
小李村吳家財主的墳墓在村北,有松林兩畝。
馬奇村西,而立新村北,李思孟各有一片小松樹林。
邢家洼村早年因為棗樹叢生,叫過邢家棗行。
劉表村東有100畝棗樹園子。
生出一棵大樹,形成一片樹林,需要百十年甚至上千年,真不容易。它是歷史的記述,它是當地的風水。
村里的樹,主要有楊柳榆槐杜,洋槐,香椿,泡桐等,這些屬于成林樹木,大都寬在街道旁邊、房前屋后、村外河岸、地頭,長大了能供人乘涼,刨下來能打家具蓋房屋,對人來說,實實在在地有好處、有用處。
還有一些是果木樹根,如棗樹、桃樹、杏樹、梨樹、蘋果、核桃、石榴、柿子,大都種在園子或者人家的院子里,它們的樣子是愛情的,無論是春天時綻放在枝頭的鮮花,還是秋天時壓彎了枝頭的果實,都給村里人們帶來無比美好的感受。
文/《吳橋村莊雜譜(三)》 作者:孫志強
一幀秒創 新壹科技 一幀秒創 一幀秒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