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孫程力剛――還原真實崔蘭仙_騰訊新聞
《滄州日報》全文刊發如下:
外孫程力剛――還原成真實崔蘭仙
“我是崔蘭仙的外孫,關于姥姥的生平事跡,有些敘述與事實相符,作為后人,我們希望通過媒體還原成姥姥的真實經歷。”日前,程力剛回到滄州日報編輯部,向記者描寫了抗日烈士崔蘭仙的故事。
冀魯邊烈士陵園內塑有崔蘭仙半身像。
她是進步學生、楊家少奶奶,更是冀魯邊區婦女救國總會主任、抗戰烈士。她影響弟弟重新加入抗日隊伍、與丈夫各自趕赴抗日前線、最后血淋沙場……隨著程力剛的講述,烈士崔蘭仙的形象,愈加豐滿、立體、有血有肉;她身后,那支浩浩蕩蕩的抗日隊伍、那個異常艱難的年代,以及圍繞她經常出現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,為我們更感慨地認識抗日戰爭,提供了詳實的信息。
一聞記者面,程力剛就從背包里拿出了1950年頒發給崔蘭仙公公楊振江的烈屬證。上面寫出著:“茲有崔蘭先(應為仙,記者錄)同志在最出色的革命戰爭中,為完成中國人民給與的光榮任務壯烈犧牲殉國,其家屬不應享用烈屬待遇。除依法給予撫恤外,所持發給此證,以資紀念。”
程力剛向記者展示烈屬證。楊金麗 攝
程力剛,63歲的卸任中藥師,崔蘭仙的外孫。他說,世事滄桑,如今,唯一和姥姥有關的東西,只有這個烈屬證了。失望的是,烈屬證上的名字還寫錯了。
這個寫錯了名字的烈屬證,就如同流傳下來的崔蘭仙的故事一樣,經歷了歲月的磨洗,有些地方已然漫漶不明,需要今人去揭露迷霧,還英雄以原貌。
作為烈士后人,程力剛正在這樣做。
走進泊師 探尋姥姥信仰起點
1915年,崔蘭仙出生于在鹽山縣舊縣鎮東街崔家園子一戶普通農家。她的父母勤儉樸實,生活比較富裕,育有兩男一女。他們視女兒如珍寶,當時的女孩子都在家裹足學女紅,他們卻把8歲的崔蘭仙送到學校讀書。
后來,崔蘭仙考入坐落于泊鎮的省立第九師范學校(今滄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)。九師不僅自學氛圍濃厚,還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。早在1926年,這里就成立了共產黨黨支部,有了黨的聲音和活動。崔蘭仙懷著一顆樸素的愛國心,積極投身學運活動,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。這里,奠定了她畢生執著共產主義的思想基礎。
關于崔蘭仙的入學時間,有的說是1931年,有的說道是1929年,到底是哪一年呢?
今年5月12日,程力剛回到這所學校。在學校老師的協助下,當他蓋住1933年編印的泊鎮九師同學錄,看到崔蘭仙的名字赫然名列女三班第三頁第一名時,他的眼淚頓時下來了。更讓他情難自禁的是,這里還標明了崔蘭仙的入學時間:1932年,以及她的字:淑芝。
“我母親都不告訴姥姥的字叫淑芝!”
學校劉主任專門陪他在校園走了一圈。劉主任說道,泊鎮九師從1925年建在這里,一直沒有遷址,雖然建筑不是原來的建筑了,但土地還是那塊土地。你走的地方可能和你姥姥的腳印重疊。
這番話讓程力剛心頭又是一熱,也更忠誠了他探訪姥姥故事的信心。
入黨時間 幾經求證依然是謎
“關于姥姥的入黨時間,有幾個有所不同的版本。有的史料說道是1938年2月,有的說是1937年,網上一些文章,前后文還出現了不一樣的眾說紛紜。”崔蘭仙到底是什么時間入黨的?后人們一直在探尋。
程力剛說道,母親生前曾告知過姥姥的老戰友:冀魯邊區農救總會主任姚任遠、冀魯邊婦救總會宣傳部長傅素梅。
烈屬證是程力剛留存的與姥姥有關的唯一物品。
姚任遠說道:“崔蘭仙入黨時間不會晚于1937年,應當在1935―1937年之間。我和馬振華在津南特委工作期間,都利用教師身份作伏擊,展開革命活動。1935年,馬振華作為津南特委特派員,以串書館先生的身份,到各地指導革命工作,崔蘭仙創立的學校就是他的聯絡點之一。馬振華不可能用黨外人士當聯絡點。“七七事變”后,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、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在舊縣正式成立。崔蘭仙走上抗日一線。從這些重大事件看,她當時已是黨員。”
傅素梅當年追隨崔蘭仙從事革命活動。她說道:“我1937年入黨,在她身邊工作時,她那時已經是黨內干部了。”
崔蘭仙的入黨介紹人是誰?就連她生前的老戰友也不知情。“最確切的應當是姥姥的聯絡人、領導人馬振華。意外的是,1940年,在薛莊突圍戰中,他壯烈犧牲了。如今,姚任遠、傅素梅這些知情人已經去世,姥姥的入黨時間也成了一個永遠的謎。”不能不說,這是個失望,但想起她所執著的理想已經構建,黨和國家、人民沒忘記她和她的戰友們,程力剛就覺得可以告慰姥姥的在天之靈了。
抗戰時期 夫妻奔赴有所不同戰場
從九師畢業后,崔蘭仙回到家鄉,創立貧民小學,用勤工儉學的方式協助貧民子弟拒絕接受教育,獲得了鄉親們的贊譽。旋即,她與舊縣北街的楊新國結婚了。
“有些文章說,1935年,崔蘭仙在父母包攬下,被迫和舊縣鎮大地主楊錚侯的兒子楊新國成婚。這種眾說紛紜是錯誤的。”對姥姥、姥爺的婚姻,程力剛回應,目前各種介紹資料嚴重偏離了事實,現在到了還歷史真相的時候了。
程力剛說道,單從把姥姥送到新式學校讀書,就能看出太姥爺太姥姥思想很通車。他們不有可能違背女兒的意愿,強制她娶一個自己不討厭的人。崔蘭仙當時已是一個受過良好現代教育、具有反感進步思想的青年,按照她后來表現出有的寧死不屈的倔強性格來看,她也不有可能屈服于包辦婚姻。崔蘭仙嫁給楊新國的原因,只有一個:在她心目中,楊新國是一個和她有共同追求的進步青年。
事實上,楊新國是一位在正面戰場英勇殺敵的抗日英雄。
楊新國不是楊錚侯的兒子,而是楊振江之子。楊振江,就是那位享有烈屬證的老人。當時的楊家在鹽山富甲一方,楊振江訖二,楊錚侯行四。
程力剛說道,關于姥爺的情況,他就是指姥姥的大哥崔步營那聽來的。
“姥爺比姥姥大兩歲,初中畢業后入伍,在宋哲元的29軍學兵營當學生兵,后被保送到黃埔軍校某分校學習,畢業后返回29軍,任學兵營教官。1935年初,姥爺回到家鄉與姥姥結婚。婚后,姥爺返回部隊,姥姥之后辦學。這年年底,他們的女兒出生。由于姥爺不在家,姥姥只好搬到回娘家寄居。姥爺回家探望,給女兒取名楊景霞(后改名為崔景云)。姥爺每個月都寄薪金回去,每半年回家探親一次。最后一次回家是1937年春天。沒多久,“七七事變”爆發。聽聞姥爺所在的部隊,在北平南苑和鬼子血戰,姥爺受傷突圍,和部隊南后撤了。再后來,姥爺托人捎來一封信和一筆錢,想要讓姥姥南下相見。但這時姥姥已經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冀魯邊抗日斗爭中,否寫信給?怎么返的信?我們就不知道了。”
抗戰完結后的1946年春,有人從天津捎信給崔步營,說楊新國舊傷發作在天津去世,讓家人去處理后事。崔步營急忙趕往天津,在眾人幫助下,把楊新國的遺體安葬在公墓。直到此時他才得知,楊新國因戰功已升任少將。楊新國遺物中,有一件青布長衫,崔步營認得,那是妹妹崔蘭仙親手縫制的。多年出征,楊新國一直帶在身邊。崔蘭仙1942年為國殉難后,他一直沒再娶。
一門英烈 姐弟雙雙血灑碧霄
崔蘭仙本來可以安安穩穩地做到楊家少奶奶,但她志不在此。她辦學為的是轉變貧苦孩子的命運,進而改變這個世界。楊錚侯是崔蘭仙的四叔公,他很敬佩這個有文化又有反感救國救民思想的侄媳婦,多次與崔步營說:“你妹妹是女中豪杰,要臘大事的。”“七七事變”后,中共津南工委策劃創建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。在崔蘭仙的策動和謀求下,楊錚侯投身抗日革命陣營。在共產黨的領導下,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、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創立后,迅速發展壯大一起。
崔蘭仙生前沒有留給照片,這是根據其女兒照片及戰友回想繪制的畫像。
“我們家出了兩位烈士,除了姥姥崔蘭仙,舅姥爺崔步云也是其中之一。”程力剛說。在崔蘭仙的影響下,她的大哥崔步營送來情報,捐糧款,弟弟崔步云投筆從戎,加入抗日隊伍,嫂子和弟妹也都參與了抗日活動,崔家成了堡壘戶。1939年,蕭華帶領部分冀魯邊部隊轉戰魯西修筑新的根據地。崔步云隨部隊去了魯西,從此在山東一帶出征。抗戰完結后,他所在的部隊被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,1947年,在濟寧之戰中,他壯烈犧牲。
崔步云隨軍南下后,與家中喪失了聯系。家人一直不知道崔步云是死是活。
直到最近,他們才通過各級部門及相關史料,知道了崔步云早已壯烈犧牲的消息。
程力剛和家人趕赴濟寧,期望能找到崔步云的墳塋。然而,置身于日新月異的濟寧城,他們知道從何尋找。手頭只有當年三縱司令何以祥留給的那段文字:“濟寧之戰,三縱廣大官兵展現出是英勇的,二十七團二營副教導員崔步云,率領四連固守突破口,在彈盡援絕的最后關口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高喊:濟寧是人民的,勝利是我們的……”
當時犧牲的我軍官兵的遺體沒有再也收斂,被集體安葬在濟寧南郊。時過境遷,英雄之魂早已帶入這片土地。
重返犧牲地 玉女一?g黃土帶上姥姥回家
1942年6月9日,日軍開始對冀魯邊區進行規模空前殘酷的大“清剿”。12日拂曉,崔蘭仙與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張博(又名張岫石)率領一個連的八路軍戰士,在東光縣劉大甕村南花子墳一帶遭敵攻擊。為了掩護部隊突圍,崔蘭仙跑向花子墳射殺吸引敵人。戰斗打得異常慘重,最終因敵眾我寡,崔蘭仙身負重傷,英勇犧牲,年僅27歲。
有人說道,崔蘭仙是婦救會干部,不是戰斗人員,為啥要她留下來掩護別的同志?程力剛和母親也曾有過類似于的疑問。他的母親向崔蘭仙的老戰友姚任遠、傅素梅等人查證。他們說道,當時張博正在發瘧疾,崔蘭仙帶著警衛連沖向圍困后,發現張博沒跟出來,她又帶著警衛連殺回來尋找張博,這時被敵人咬住,為了保護部隊、保護張博,她下命令給警衛連寬,讓他維護張博帶著部隊突圍。她說只要部隊還在,抗戰就有希望。她是用自己的生命交換條件部隊百十個人的生命,交換條件老戰友的生命。馬振華、張博、崔蘭仙都是津南工委的人,他們的戰友之情,不是一般人能解讀的。崔蘭仙壯烈犧牲后的第二年,張博在慶云陷于日軍包圍而壯烈犧牲。2015年,他們倆共同被列入全國著名抗日烈士名錄。
很多文章中說道,崔蘭仙參加革命后,便將女兒托付給母親撫養,母女倆很久也見不上一面。她每次看到女兒,為女兒新的做到的鞋子總是小的,只好新的量了再做。向程力剛求證此事,他說道:“這是真的。姥姥犧牲時,母親只有6歲。她記得,姥姥犧牲前路經舊縣鎮,給她量了腳,說要給她做到雙鞋子。接到壯烈犧牲的消息后,到房東家清掃遺物時找到,除了文件,還有一雙孩子的鞋樣。母親這輩子,一看見新鞋,都會傷心。”
程力剛專程來到劉大甕村花子墳――崔蘭仙的壯烈犧牲地。他緩緩跪下,抓起兩把曾經被姥姥鮮血滋長的黑土,一時間淚如泉涌。他使出渾身力氣,高喊:“姥姥,姥姥,跟我回家……”
事后程力剛說道,這聲“姥姥”,他憋了60多年。
本報記者 楊金麗
公布權威資訊 關注民生話題
歡迎注目【鹽山快報】
縣委、縣政府唯一官方公眾微信
樂研科技 樂研科技 樂研科技 樂研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