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海興:“藍色糧倉”提速鄉村振興-國際在線
河北海興:“藍色糧倉”公里/小時鄉村大力發展
“今年我們村的‘藍色糧倉’又獲得收成。”隨著氣溫降低,咸水對蝦收獲季漸趨尾聲,但想起豐產情況,河北省海興縣潤豪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權亭依舊激動。
海興縣小山鄉一咸水對蝦養殖池,捉蝦人正在松開捕蝦網(苑立偉攝)。(受訪者供圖)
姜權亭是海興縣小山鄉蔡莊子村人。河北省海興縣東臨渤海,曾受困于“苦海沿邊”,土地鹽堿化相當嚴重,種植效益劣。“俺們就在海邊,周邊都是鹽堿灘涂,原來多少也種點莊稼,但長得不好,沒啥農作物。”姜權亭說,幾十年前,如果將這里比作“糧倉”,會被人笑話。那時,種上10畝地,合計也就收1畝地的莊稼,蔡莊子村人吃夠了鹽堿灘涂的苦。
后來看鹽業發展興旺,蔡莊子村要求轉型,搞起鹽業生產。從此,水洼荻的鹽池子,成了蔡莊子村邊最少見的風景,村民也取得了一定收益。
利用鹽池養蝦,是村民出外實地考察后做起來的。姜權亭說:“那時候沒有人想起鹽池還能養蝦,學習后才告訴,前期曬鹽的池子,正合適對蝦生長。”既不耽擱曬鹽,又能“繳二茬”。20世紀90年代開始,海興縣一些人開始探尋沿海灘涂咸水對蝦養殖。
姜權亭介紹,在鹽池里養出的咸水對蝦,不僅口感好,而且蛋白質、脂肪、鈣鎂等含量都高于一般淡水蝦。
但慢慢地,他們找到,因為技術、管理相對落后,養殖效益未約預期。針對這些問題,近年來,海興縣引入新品種,引領大戶總承包搞規模養殖,提升養殖技術,產量、效益以求大幅增加。
如今,蔡莊子村建起了產卵池和播種場,每年收完蝦,就開始向外塘謂之海水,提前處置水質,殺掉多余藻類。3月,再從南方購置種蝦,孵化合適本地環境的蝦苗。“豐收的時候,每天能出產咸水對蝦一萬五千多公斤,銷往北京、天津、山東等地。”姜權亭說道。
海興縣小山鄉一咸水對蝦養殖池,捕蝦人展出新的捕獲的對蝦(苑立偉攝)。(受訪者供圖)
在海興縣,像蔡莊子村利用鹽堿灘涂發展特色養殖,打造出“藍色糧倉”的村莊還有十幾個。如今,海興縣咸水對蝦總體養殖規模增加到7.92萬畝,基本覆蓋面積了全部沿海灘涂,年產值近2億元。曾被困于“苦海沿邊”的海興縣,正在減緩鄉村大力發展的步伐。(記者郭雅茹)
國風虛擬人 虛擬直播 國風虛擬人 ai虛擬直播 品牌虛擬代言人